一、HTML的起源
想要知道为什么需要HTML,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他的由来:
- 1980年,蒂姆·伯纳斯-李 为使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能够方便的进行合作研究,创建了适用于他们当时通讯需求的 通讯软件系统(ENQUIRE),并为这个系统创建了让其使用的 特殊字符集组成的特殊文件,也就是后来HTML的雏形语言。
- 1990年,蒂姆开发出了第一个浏览器:WorldWideWeb,后来改名为:Nexus,而且他还设计开发了第一个web服务器:CERN_httpd。
- 这两个东西都是在 ENQUIRE 的基础理论上开发的,也可以算是浏览器的原型了吧,所以从这一刻就决定了,网页一定是HTML写的,然后在一个叫浏览器的东西里解析运行的。
- Tim Berners-Lee设计的HTML以纯文字格式为基础,可以使用任何文本编辑器处理。
- 最初仅有少量标记(TAG)而易于掌握运用,随着HTML使用率的增加,人们不满足只能看到文字。
- 1993年,还是大学生的 马克·安德生 在他的 Mosaic浏览器 中加入<img>标记,从此可以在Web页面上浏览图片。
- 但人们认为仅有图片还是不够,希望可将 任何形式的媒体 加到网页上,因此HTML不断地扩充和发展。
- 而 Mosaic浏览器,这个第一款被广泛使用的浏览器是马克在 伊利诺伊大学 的电脑应用中心供职时,和几个程序员,用了6个周的时间开发的。
- Mosaic的最先版本:Alpha版(1993年1月)只能在X窗口系统上运行,直到同年9月才支持Macintosh和Windows等操作系统。
- Mosaic公司成立后,由于伊利诺伊大学拥有Mosaic的商标版权,且伊利诺伊大学已将技术转让给Spy Glass公司,开发团队必须彻底重新撰写浏览器代码,且浏览器名称更改为Netscape Navigator,公司名字于1994年11月改名为“Netscape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此后沿用至今,中译为“网景”。
- 目前主流的浏览器,例如: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及Mozilla Firefox等,其早期版本皆以Mosaic为基础而开发。
- 微软随后买下Spy Glass公司的技术开发出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而Mozilla Firefox则是网景通信家开放源代码后所派生出的版本。
二、作者的总结
根据HTML的起源,我用简单的语言来总结下,我们为什么需要HTML:
- 供职于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的 蒂姆·伯纳斯-李,为了方便和世界各地同行的沟通,在1980年开发了一个叫 ENQUIRE 的通讯软件。
- 此后几年中,随着针对此系统的不断优化升级,在1989年完善了 ENQUIRE系统 中的使用的文件格式,创立了HTML文件。
- 在1991年前后又创立了:WWW(万维网,基于客户端/服务器,以请求/响应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的技术和超文本技术的综合。WWW服务器通过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把信息组织成为图文并茂的超文本,利用链接从一个站点跳到另个站点。这样一来彻底摆脱了以前查询工具只能按特定路径一步步地查找信息的限制),WorldWideWeb 和 CERN_httpd,正式开启了万维网的序幕,也就是网页时代。
- 其他互联网爱好者及公司在看到WWW的强大后,也对WWW进行了继续完善,终于有了我们现在的各种前端技术和浏览器。
三、更简单的总结
- 如今我们想要在网络上发布数据,只有两种形式可以选择:基于 客户端/服务器 的 C/S模式;基于 浏览器/服务器 的 B/S模式。
- 但是由于C/S模式存在的种种缺陷(C/S模式也是有很多优点可选),基于B/S模式的网络服务更加方便和普及。
- 要想使用B/S模式系统在网络上提供服务和发布数据,那么就要学会使用HTML,因为HTML是浏览器可以识别的语言,也就是我们可以利用HTML来和浏览器进行交流,告诉浏览器我们要显示的内容。
- HTML是浏览器识别的文本格式,我们要想在网络上(基于B/S模式构建的系统)发布一些信息,必须会使用HTML来写一个网页,也就是用HTML写一个文本格式的文件,并且这个文件的后缀名为.html或者.htm。